• Advertisement

法國中小成本電影的成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法國中小成本電影的成功

帖子admin » 周一 6月 24, 2013 5:32 pm

http://www.iheima.com/?p=43081
世界上恐怕再沒有哪個國家的中小成本電影和新生電影人能享受到在法國的這般待遇,在2011年法國生產的207部電影中,有76部電影的成本在200萬歐元以下,佔到了總數的36.7%。更有73部法國電影為導演的處女作,佔到了總產量的35%,其中大多數都是成本在200萬歐元以下的中小製作。

作為全世界最有文化底蘊的國家之一,法國的精英界歷來奉行一種“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的理念,即文化事業應免遭市場經濟的統治,奉行另一套藝術的邏輯和標準。在這一理念的統治下,法國政府給電影業提供了諸多政策和資金支持,電影人和明星也踐行着“藝術至上”的原則,各方共同推動着以藝術電影為主的中小成本電影發展。

早在1959年,法國就通過了《電影資助法》,設立了電影產業發展資助基金,在法國售出的每張電影票都需繳納10.72%的基金,由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統一分配給產業的各個環節——看似是電影業的內部循環,實則是“劫富濟貧”的再分配,因為好萊塢大片佔據着法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電影基金的絕大部分是用來補貼法國本土電影業。例如《泰坦尼克號》在法國的觀影人次達到了2000萬人次,其繳納的電影票基金就相當於為5-6部法國中等影片提供了資助。

隨着電影發行渠道的多樣化,法國又相繼立法規定法國電視台、電影音像製品發行商和視頻點播運營商也需繳納一定比例的營業收入,用來支持電影、電視和多媒體產業的發展。2011年,CNC共收入了7.2億歐元資金,其中1.43億歐元來自票房基金,6.31億歐元來自電視基金,3196萬歐元來自音像發行和點播稅收。

這7.2億收入中,有3.1億歐元用於資助電影業。資助又分為“自動性”和“選擇性”兩組形式。“自動性”資助是指法國每個製片、發行、放映商都可以根據自己運作或放映影片的票房表現按照一定比例自動獲得基金支持。舉例來說,電影製片人每推出一部電影上映,便可獲得一部分基金,用於製作下一部電影或償還貸款。2011年,電影製片人共通過這種資助支取了5218萬歐元。

由於與票房掛鈎,“自動性”資助是有利於大製作高票房電影的。“選擇性”資助則明顯向中低成本電影傾斜,主要是為了鼓勵藝術創新,扶持新人新作,保護中小製作公司。每年,融資困難的電影製作項目可向CNC下屬委員會申請部分“收入預支”用作製片或後期製作,待影片上映,取得收入后再歸還。2011年,有50部電影通過這種方式取得了2049萬歐元資金用於製作,另有23部電影申請了204萬歐元用於後期製作,大大地降低了製片方的風險。

除了製作外,法國電影基金也為中低成本電影的發行和放映保駕護航。如發行方面,CNC設立了專門的基金用於資助“多樣化電影”的發行,而所謂“多樣化”的標準就是在票房上不太有號召力但在文化上有貢獻的中低成本作品。2011年,有240部法國電影得到了這項資助。

法國電影基金不但資助電影長片,也非常重視短片的發展,以培養新生電影人才。從劇本創作、拍攝、後期製作到發行,CNC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資助計劃供電影新人申請。2011年,共有627部短片獲得了資助,資助金額達1107萬歐元。

除了製片和發行上的便利,中小成本電影的繁榮自然也需要市場放映的通道。而構成這一通道的,正是法國久負盛名、規模龐大的藝術院線。據法國藝術院線聯合協會的統計,截至2011年底,法國共有1077家藝術影院、2000多塊銀幕,不僅遍布法國各大城市,在一些歷史文化悠久的鄉鎮也能找到藝術影院的蹤跡。

法國的藝術影院之所以能有如此規模,一方面是由於法國濃厚的電影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2011年,CNC便為符合資格的藝術影院提供了1384萬歐元的資金,用於內部翻修、購買數字設備等。而要獲得政府津貼,藝術影院必須放映一定比例的藝術電影。

藝術電影的片目由“藝術影片推薦評審會”推薦,該會由100名成員組成,包括影院業者、發行商、製片商、導演、電影節總監、政府代表、影評人以及文藝界知名人士等。依照規定,在人口少於3萬的城市,“藝術影院”至少35%的時間都應該用來放映推薦片目中的電影,而人口在20萬以上城市或年上座人次超過150萬的藝術影院則至少75%的時間都要播放藝術電影。

這種硬性規定杜絕了藝術影院“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為中低成本電影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放映空間。據統計,法國導演的處女作70%的票房在藝術影院實現。而2010年,法國藝術和實驗影片的票房份額達到了總票房的26.4%。

但藝術院線絕非像商業院線那般一輪一輪上映新片那麼簡單,它更大的功能是營造一種電影文化的氛圍,向電影愛好者傳承觀賞電影、學習電影的“迷影文化”。很多影院的排片會針對某個具體時間段,或者與電影時事緊密結合,對某個導演或者某個流派的電影做系統回顧放映,並邀請電影人或專家前來與觀眾交流。

與藝術院線配套的還有其它文化設施,以法國最大的藝術院線MK2在巴黎的旗艦店為例,這家緊挨法國國家圖書館新館的“影城”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通體透明,在14個放映廳之外,還設有電影專業圖書館、咖啡館、酒吧、餐廳、音像商店、展覽空間,不時舉辦與電影有關的文化活動,共同滋養着法國人民的藝術品位。

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是法國支持中小成本電影的第三大支柱。每年在法國舉辦的電影節多達168個,參展電影大部分是屬於中小成本電影陣營的“藝術片”和“獨立電影”。這些電影通常難以進入影院上映,而影展通過集中放映,為這些電影提供了營銷和宣傳的通道。

這些電影節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戛納電影節。這個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舉行的電影節可謂世界藝術電影的最高殿堂。每年有數以千計的電影人聚集於此,數以百計的電影在此進行全球首映,在兩周的時間裡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

2012年的戛納電影節,小成本電影《山之外》獲得了金棕櫚獎提名和最佳編劇獎,片中兩位此前沒有表演經驗的主演最終甚至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正如評委伊萬·麥克格雷戈所說的,“將戛納電影節和其它高水準電影節分開的不是獎項本身,而是因為戛納電影節是一個非常棒的平台,是小成本電影和富有才華的新人導演的最佳跳板”。

除了戛納電影節這樣的國際性平台,在法國,本土性的電影節和獎項評選也更看重中小成本的電影。例如在2011年象徵法國電影界最高榮譽的法國電影凱撒獎的評選中,《人與神》這部成本不到400萬歐元的電影,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攝影三項桂冠。

更令人稱奇的是,中小成本電影不僅是法國電影節上的贏家,也常常是市場上的贏家。如《人與神》上映后曾連續四周佔據票房冠軍寶座。2010年的法國全年票房冠軍《小小的白色謊言》也是一部講述友情、愛情的小成本電影。而2011年的票房冠軍小成本喜劇《不可觸碰》更以1.66億美元的驚人成績打破了法國的歷史票房紀錄。

或許正是在眾多電影節和藝術院線的滋養下,法國電影觀眾形成了更為“精英化”的品位。相比好萊塢大片狂轟濫炸的視聽刺激,法國觀眾似乎更看重直入人心的故事和表演。這種取向反過來也促使創作者和明星們在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

在很多國家,因為片酬原因,中小成本電影很難請到大牌明星出演,但法國“小片”中卻時常能見到大牌明星的身影。例如《小小的白色謊言》就彙集了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迪亞、《鋼琴教師》男主角伯努瓦·馬吉梅等法國眾多本土明星。

在一些法國明星的眼中,比起賺大錢,藝術上的成就有更大的誘惑力。例如法國國寶級演員朱麗葉•比諾什曾公開表示,如果同時接到兩個邀請,一個註定成為大片,而另一個是創新的文藝片,哪怕片酬很低,自己一定會首先遵從藝術之心。當年,當基耶斯洛夫斯基和斯皮爾伯格兩大導演同時邀請她出演自己的電影時,她選擇了前者導演的《藍色》。後來,她又推掉好萊塢大製作《碟中諜》而出演文藝范的《英國病人》。

當然這種對藝術的堅持並非全無回報,不那麼受商業束縛的中小製作電影往往能使演員的演技得到更充分發揮,更易獲得電影節青睞斬獲獎項。例如,比諾什憑藉其出演的《藍色》、《英國病人》、《合法副本》三部中小製作電影成為全球第一位在奧斯卡和戛納、柏林、威尼斯四大電影節都獲得表演獎項的女演員,名垂電影史冊。

如今,已成全球巨星的比諾什仍未改初衷,反而更多了份支持中小成本電影、提拔新銳導演的責任感。2012年,她出演了不知名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Malgorzata Szumowska)的作品《她們》,影片講述了比諾什飾演的記者採訪巴黎援交女孩的遭遇和見聞。正是類似朱麗葉•比諾什這樣的有較高藝術追求的大牌明星,用自己的“拔刀相助”提升了法國中小成本電影的市場競爭力。
  • 0

Share/分享:
懶得有理_____難得有你
think unique,be special
admin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 3397
注册: 周六 5月 22, 2010 7:54 pm
威望: 0

回到 電影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论坛的用户:没有注册用户 和 2 位游客

cron
Reputati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