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各國的音樂節

菲靡靡之音

各國的音樂節

帖子admin » 周三 12月 18, 2013 3:08 pm

图片
原文鏈接
http://www.huxiu.com/article/24838/1.html
我國面積廣闊,不僅經濟方面的發達程度情況各異,各地受歡迎的文化娛樂活動形式也千差萬別。所幸經過了30年的晚會進化期,中國的娛樂行業終於進入細分時代,相聲、二人轉都有了自己的專屬劇場,演唱會和音樂節也開始大行其道,在電影院和公園之外給了年輕人更多的現場娛樂選擇。

最近經常聽人說,中國的音樂節已經被做濫了,似乎中國的音樂節真的已經多到讓觀眾審美疲勞。在筆者看來,事實恰恰與此相反。中國的音樂節還不夠多,反而是太少了。整個歐洲每年有2500-3000個音樂節,英國就有670個,代表性的比如英國格拉斯頓伯里(Glastonbury)音樂節、雷丁利茲(Reading/Reeds)音樂節、WOMAD音樂節、丹麥羅斯基勒(Roskilde)音樂節、比利時Rock Werchter音樂節、匈牙利Sziget音樂節、西班牙聲納(Sonar)音樂節等等。美國也有200多個,著名的有「西南偏南」(SXSW)、柯切拉(Coachella)音樂節、羅拉帕羅扎(Lollapalooza)音樂節、伯納羅(Bonnaroo)音樂節等等。按道理,從中國的地理面積和城市數量來說,音樂節的容量都應該比西方只多不少,但目前中國的音樂節無論整體規模還是質量,都與西方的前輩有不小的差距。

儘管音樂節早在爵士時代就已經初現雛形,但通常大家追溯這種最典型的青年聚會文化形式的源頭,還是會從1969年美國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樂節算起,當初那40萬熱血青年一起用三天創造的壯舉不僅讓「愛與和平」響徹世界,也誕生了搖滾樂歷史上最偉大的經典演出和數不清的精彩瞬間。同一時期,1967年開啟了「愛之夏季」的加州蒙特利(Monterey)音樂節(後來伍德斯托克就是效仿着它的樣子做的)以及1970年英國的懷特島音樂節(Isle of Wight)(吉米•亨德里克斯在舞台上焚琴就是在這個音樂節,觀眾人數有60萬,比伍德斯托克還多)雖然也很重要,但伍德斯托克小鎮上發生的「大事件」還是成了公認的音樂節歷史原點和後人難以超越的神話圖騰。迄今為止,只有誕生於1970年的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可以和伍德斯托克相提並論,二者的不同在於伍德斯托克短命而格拉斯頓伯里長壽。後者是現在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節,上個月開售2014年的12萬張門票,被全球樂迷在1小時27分鐘之內搶購一空。

中國的音樂節歷史應該從迷笛音樂節開始算。2000年夏天的一場附贈免費啤酒的迷笛內部彙報演出,開啟了中國音樂節年輕快速的發展史。「舌頭」、「痛仰」、「夜叉」等在地下搖滾圈已經聲名鵲起的樂隊集體展示在媒體和公眾面前,他們早先通過在「開心樂園」和「豪運」等酒吧的長期演出積累了忠實的歌迷。AK47樂隊的處女亮相也是第一屆迷笛音樂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現場演出之一。之後的數年,又間或誕生了麗江雪山音樂節(2002年)、賀蘭山音樂節(2004年),以及各種以音樂節名義做噱頭的良莠不齊的「類音樂節」演出拼盤,大都是短命、不成規模和體系的曇花一現。2007年,摩登天空音樂節為這個市場增加了迷笛之後新鮮的血液。依靠自身唱片公司多年經營的音樂家資源以及開闊的國際視野,Yeah Yeah Yeahs為這個音樂節開了個好頭,但也樹立了自身至今無法跨越的標杆。

2009年是中國音樂節歷史上又一個重要的年份。就在這一年的5月,草莓音樂節在北京誕生。8月,張北草原音樂節誕生。草莓音樂節將搖滾樂和流行樂結合起來同時呈現,探索出新的方向;張北草原音樂節則將戶外的特色發揮到極致,而Trip-Hop巨頭Ticky面對草原舉頭望月的演出更是被譽為中國音樂節歷史上最精彩的演出之一。同年在成都還誕生了更偏流行氣質的熱波音樂節。5年後的今天,我們回望時發現,當下中國音樂節的燎原之勢正是從2009年開始顯露端倪的。2009年至今,除了擴展到上海、深圳等其它城市的迷笛、草莓及其兄弟子品牌,還有一批特色不一的音樂節在各地誕生。近5年西方的音樂節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但中國卻是增長最快的5年。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3年,中國至少有上百個音樂節。不過,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也會有明顯的「時差」。當大城市的高中生們已經在打口帶的歐美搖滾樂海洋里馳騁的時候,小城裡的青年才剛剛感受Beyond;當Lady Gaga的最新排行榜冠軍單曲在都市熱播時,鄉鎮的少年們可能還在聽着卡朋特的《昔日重來》學英語。然而,無論身處何方,只要是熱血的年輕人,就需要一個機會來釋放熱情,燃燒青春,就應該有權利以搖滾樂的名義,在音樂節的現場和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分享音樂和歡樂悲傷。

理論上來說,如果一個音樂節選擇在正確的時間地點舉辦,有足夠吸引力的陣容,具備成熟的運營管理能力,就能夠獲得成功。按照國外同行的多年經驗,一個音樂節的標準收入構成應該是:門票60%、贊助20%、周邊產品10%、其它10%。雖然這個規則並非一成不變,因為每個音樂節具體情況各不相同,但這個規律經過成百上千個音樂節的驗證,對於音樂節運營者來說,還是值得參考的。在中國,迷笛、草莓、張北這些品牌特色突出的音樂節的營收結構基本上都符合這個規律。但也有一些音樂節在探索其它的模式,比如那些主要依靠房地產樓盤或超級大客戶驅動的音樂節。他們先拿到客戶的贊助,然後用一種近乎量身定製的方式來滿足客戶的商業訴求。筆者的個人觀點認為,這種操作方法更像雙刃劍:好處是解決了音樂節的啟動資金難題,預算寬裕可以提高音樂家的級別;可能的隱患是,如果沒有持續良性經營音樂節的規劃和能力,對於贊助的過度依靠會導致音樂節在沒有足夠的贊助商支持時走向流產甚至消失。比如之前的馬克思大爬梯、大愛音樂節,企劃概念都不錯,起步時也有商業客戶或者股東的資金支持,但遺憾的是都只舉辦了一屆就沒了下文。今年才誕生的恆大星光音樂節,前陣宣布招商金額過億,創了中國音樂節行業的紀錄,成了這些天的熱門話題。他們實踐大篷車理念的全國巡演模式,和已有的中國其它音樂節都不太一樣,但這種高舉高打的做法所取得的成效究竟能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

我們必須得承認,中國的音樂節產業尚處於初級階段,在各方面都相對幼稚,需要時間去提高和完善。即使放眼亞洲,現在也只有日本的富士(Fuji Rock)音樂節、夏日音速(Summer Sonic)音樂節可以獲得西方世界的認可。但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中國一定會有世界級的音樂節誕生,會有足夠多、足夠好的音樂節供樂迷去享受和體驗。
  • 0

Share/分享:
懶得有理_____難得有你
think unique,be special
admin
Site Admin
Site Admin
 
帖子: 3397
注册: 周六 5月 22, 2010 7:54 pm
威望: 0

回到 音樂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论坛的用户:没有注册用户 和 3 位游客

cron
Reputati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