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侵華的背景(動機)
1.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富兵強,推行大陸政策,朝鮮及中國便成為侵略目標。
2.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好戰軍人掌權,欲以武力征服中國及至全世界。
3.三十年代初期,世界發生經濟危機,日本欲藉侵華、轉移國人視錢,增加產量,掠奪中國資源以紓困境。
4.中國北伐成功,有統一趨勢,日本恐其大陸政策受阻,故先發制人,加速侵華。
「九一八事變」始末
藉口:1931年6月,日軍官中村麗太郎在中國失綜,疑被國軍殺害。
始末:1.1931年9月18日,日軍誣指國軍炸毀南滿鐵路,炮轟東北軍北大營。
2.日軍迅即攻陷瀋陽、長春等地,吉林、黑龍江、東三省等相繼淪陷。
3.日本在東北組成偽滿洲國,擁清廢帝溥儀執政。
「一二八事變」始末
藉口:1932年1月,上海祇制日貨,日本嗾使浪人焚毀中國工廠和商店,又藉口僧人被殺要求中國懲兇道歉,
解散抗日團體,肆意挑釁。
始末:1.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襲上海的吳淞和閘北。
2.中國十九路軍奮力抵抗,相持月餘,日軍多有傷亡,未能推進。
3.英、美居中調停,國聯議決中、日停戰,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日軍撤退。
「七七事變」的背景
1.自「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野心熾烈,積極實現大陸政策。
2.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日本乃乘中國準備未足,遂先發制人,全面侵華。
3.德、意日三國結為軸心國,英、法採綏靖政策,美、俄不欲插手,致日本肆意侵華。
「七七事變」的經過
藉口:1937年7月7日深夜,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踪,強要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被國軍拒絕。
經過:國軍嚴拒日軍入城要求,日軍炮轟蘆溝橋,國軍奮力抗戰,中日戰爭爆發,史稱「七七事變」或「蘆
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後中國的對策
國民政府方面
1.蔣中正在廬山發表聲明,宣布對日本決不妥協,準備全面抗戰。
2.日本不理國府呼穎,才巨絕談判而繼續侵華,國府頒布總動員令,全面抗日。
3.蔣中正擬定長期作戰策略,以空間換取時間,消耗日軍實力,以作持久戰爭。
中共方面
發表「共赴困難宣言 」,願意接受國府整編紅軍,待命共同抗日。
抗日戰爭中國獲勝的原因
1.國共合作:西安事變後,國共停止內戰,合作抗日,增加實力。
2.同仇敵愾:全國軍民上下一心,民族救國意識高漲,敵愾同仇,奮勇抗戰。
3.戰略得宜:國軍以空間換取時間,實行持久消耗戰,又利用丘陵地區,配以游擊戰,轉守為攻,重創日
軍。
4.列強結盟: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中﹑美﹑英﹑蘇等結盟,並肩作戰,互相支援,屢敗日軍﹐終獲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