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矽谷能否被複製?

矽谷能否被複製?

Postby admin » Tue Jul 09, 2013 4:23 pm

http://mashable.com/2013/07/04/silicon-cant-be-copied/
50 年來,人們複製矽谷的嘗試從未間斷。

1960 年時,全世界就已經註意到了這個「熱鬧的科技中心」。它催生了微電子產業,並樹立了產業與學術結合的典範。法國總統戴高樂參觀矽谷時,曾為這個建立於舊金山南部農場與果園之間的地區感到驚嘆。

而斯坦福——位於矽谷心臟的大學校園,則是 Hewlett-Packard(惠普)、Varian Associates(瓦里安聯合公司)、Watkins-Johnson、Applied Technologies 等知名企業的誕生地。這些企業又不斷地推動科技脈絡向外延伸。如果說有什麼不凡之物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話,那一定是創新氛圍和企業家精神。

第一次嘗試複製矽谷精神的是:美國紐澤西州
在矽谷吸引到世界目光後不久,其它地區開始蠢蠢欲動了。第一次複製矽谷最正經的嘗試發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一個高科技企業背後的財團試圖在 New Jersey 打造一模一樣的矽谷。他們聘請了 Frederick Terman,剛從斯坦福退休的工程系主任。

有時人們也會通過「矽谷之父」的名號想起 Terman,正是他將斯坦福工程學院從還是散亂零部件的初級階段打造成為一架創意機器。通過推動科學和工程學院合作,使之與當地企業搭建聯繫,為企業做需求研究,Terman 建立了一種信息交換與合作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則定義了矽谷這片土地。

New Jersey 無疑想仿製這條道路。當時它已是領頭的高科技中心——有着 725 間企業的實驗室,其中包括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Merck 和晶體管的發明者 Bell Labs,還有着 50000 的科學和工程人才。

紐澤西當地產業不配合,矽谷精神搞不起來
但由於這片區域內缺少頗負盛名的工程性大學,以至於這片區​​域內的企業不得不從別的地方引進人才,而他們同時又擔心自己的先進技術會被外來人帶到別的地方去,這一恐懼最佳的佐證是:哪怕普林斯頓大學就在附近,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願意接受普林斯頓的調研申請,因為害怕洩露行業機密。

所以 New Jersey 的企業家和政府領導們,決定在 Bell Labs 的帶領下建立一所像斯坦福一樣的大學。這也是他們找來 Terman 的原因。

Terman 草擬了一份計劃,但他隨即發現很難施展開來 —— 因為產業的不配合。這一段歷史曾被 Stuart W. Leslie 和 Robert H. Kargon 記在一篇 1996 年刊發的「Selling Silicon Valley」論文裡。文中描繪到 RCA 是如何地不願與 Bell Labs 合作,拒絕簽署合約,Esso 有多不情願與大學共享他的優秀研究人員,以及 Merck 和其它製藥公司則吝於支付調研的費用。除非有共同利益,企業主們根本無法與競爭者合作。

Terman 只好轉移陣地到 Dallas,但事實證明,他再次因為同樣緣由失敗了。

接着,哈佛大學提出「科學園區」概念
1990 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Michael Porter 提出一項全新的構建區域化創意中心方案——這一次則是圍繞着已有的研究型大學。Michael 觀察到地緣上企業和供應鏈的緊密聯繫,可以大大提升產業內的生產力並帶來成本優勢。於是 Porter 認為將這些優勢結合成一道力量,便能人工打造出區域化的創意中心。

Porter 不斷向全世界政府宣揚自己的理論,而其中的公式往往如一:選擇一個熱門領域,在研究型大學旁建立一個科學園區,為被挑選入駐園區的企業發放補助金和獎勵,並營造風投的氛圍。

可惜的是,魔法沒有生效,一個都沒有。

全世界上千的地區花費了十億百億的資金嘗試複製一個矽谷,但至今仍不見成功案例。Porter 和 Terman 沒有想明白的是,並非學術、企業和政府對航空與電子領域的資助創造出一個矽谷,真正創造出矽谷的是 Terman 在斯坦福教學時期悉心培養的那幫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良好關係,他們最終都成為了產業內的領航者。

伯克利的 AnnaLee Saxenian 教授真正明白人、文化與紐帶的重要性。1994 年她出版的那本《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就將矽谷的演變與 Route 128 做了比較,以此解釋為何沒有地方可以再次產生矽谷的故事。

Saxenian 指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Boston 在創業公司的活動以及風投方面都要領先矽谷很多。Boston 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它比鄰東海岸的產業中心。而到了 80 年代,矽谷開始和 Route 128 變得很像:大科技公司、小科技公司互相環繞,有世界頂級的大學,風投的氛圍以及軍事資助。再後來矽谷便一舉超越 Route 128 將之拋在身後。

鄰近海灣、山丘,矽谷的自然環境讓它成為一個廣納國際人才的地方--有「人」才有文化
而超越的根源,則在於文化。矽谷內高速演進著新公司成立、大量人才需求的場景,而它專業的網絡和簡易的信息交換渠道為之構築了一道優勢之牆。矽谷的企業深明合作與競爭雙管齊下是帶來成功的秘訣——這一點也反映了 California 獨特的支持競爭的文化。這個生態系統支持嘗試、冒險並共享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換言之,矽谷是一個開放系統——一個龐大的,在 Facebook 誕生之前便已存在的真實社交網絡。

矽谷周遭的環境或許也是它成功的一個因素所在,它鄰近海灣和山丘,有着大量適合徒步的路線。這一點也對樂觀與開放的文化頗有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1995 年至 2005 年十年間,矽谷創業公司中有 52.4% 的創始人出生於美國以外的地區。這個數字是整個美國移民數量的兩倍。但外來者容易接受並適應矽谷的氛圍,能夠知道如何參與、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並和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樣平等參與一切。說今天的 Google 像是聯合國一點也不為過,Google 的食堂中不提供熱狗,而是提供中國菜和墨西哥菜,以及來自印度的咖哩。

這些移民為矽谷帶來了對全世界不同地域的豐富知識,他們了解自己國家人民喜歡什麼樣的產品這一點就給了矽谷無懈可擊的優勢,因此它從製造收音機和計算機芯片轉而開發出搜索引擎、社交網絡以及醫療服務和清潔能源技術。

當然,矽谷至今仍不夠完美——女性、黑人以及西班牙裔的創始人幾乎沒有。而 VC 們則喜歡投資短期內回報豐厚的公司,這也是為何社交 App 和圖片分享 App 如此氾濫的原因。最後,矽穀不動產的價格高到多數美國人均無法支付。

所有的這一切缺點都在放慢矽谷成長的腳步,但卻不會使之停止。唯一有可能挑戰矽谷現狀的因素是,曾經大力支持這種氛圍的政府。

矽谷如今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量,但對工作簽證的嚴格限制可能會阻礙矽谷的開放性。最新數據顯示超過一百萬的外國打工者在等待着永久居民簽證的發放。簽證的短缺意味着很多人才必須離開並且同時對這種不善意的氛圍感到沮喪。

失去優秀的大腦,很可能會扼殺矽谷企業的生命。然後,你會在新德里或者上海看到矽谷的競爭對手不斷站起來。不過,矽谷已經掌握了創新並使之最終排上用場的秘方,它未必會倒下。而即使它倒下了,你也會看到新的矽谷站起來,因為它們擁有了矽谷的秘方:招攬聰明的人才。
  • 0

Share/分享:
懶得有理_____難得有你
think unique,be special
admin
Site Admin
Site Admin
 
Posts: 3400
Joined: Sat May 22, 2010 7:54 pm
Reputation: 0

Return to 谈天说地

Who is online

Users browsing this forum: No registered users and 2 guests

cron
Reputation System ©'